竹書紀年


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,亦称《汲冢纪年》,描述了从夏朝到战国时期历 代所发生的血腥政变和军事冲突。由于它当时被埋藏于魏安釐王(一说应为魏襄王)的墓里 ,所以能够避过秦始皇挟书令导致的焚书运动。它记录了从夏朝到魏襄王(一说应为魏哀王 )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,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,体例属于编年体。竹书纪年又与 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,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、青铜铭文相类 ,可见其史料价值。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说:“《竹书纪年》在研究夏代的年代问题上有其 特殊意义,正在于它是现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学的系统。” 竹书纪年早在汉代时就已经散佚。西晋初年,河南省汲县发生了一件大事,一个叫不准 (音读“否标”)的盗墓贼,偷偷地掘开一座古墓。墓穴被打开后,由于墓中漆黑,不便寻 找随葬品,他满地一划拉,摸得一把竹片。点着竹片用来照取宝物,并没像他所期待地那样 发现金银财宝,呈现在眼前的是成片成捆的竹片,不准大失所望,因为对他来说这些东西毫 无用处。他在失望之余,非常不甘心,于是,将竹片翻个底朝天,把一些值钱的物品拿了, 随手将竹片扔了。村民们看到被打开的古墓和散落的竹片,便告知官府。来了几个官员,看 到竹片大小一样,上面有字,字迹整齐,数量巨大。于是把竹片拾掇到一起,装了几车运走 。谁知这几车竹片,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惊世骇俗、惊天动地一件大事。这就是《汲冢书》或 《竹书纪年》。 这批竹简由汲县运到京师洛阳,晋武帝命中书监荀勗、中书令和峤负责整理。竹简长度 为古尺二尺四寸,以墨书写(或作漆书,亦即墨书),每简40字。对竹简文字当时说法不同 ,一说为“小篆”,一说为“科斗文字”,一说为“古文”,应是一种较为规范的战国文字 。整理工作首先是排比竹简的次第,其次是用当时的文字写出释文,最后是撰著提要。通过 对竹简的研究,人们发现,原来盗墓贼挖开的墓是战国时代魏王冢,带字的竹片竟是前所未 知的典籍,因它是汲郡人不准在盗墓冢时发现,故这批竹简被称为汲冢书。整理考证期间又 遇上八王之乱等多次政治纷扰,秘书丞卫恒在从事“考正”时际被杀,使整理的进度大受打 击,由卫恒的好友佐著作郎束皙续成。最后负责官员把史书纪录的部份整理好,并将之命名 为《竹书纪年》。起名《竹书纪年》当然也有它自己的道理。古时无纸,著书立说,破竹刮 平为简。字写在竹简上。多简编为一书,所以叫竹书。纪年是将史事按年编次,成为史书一 种体裁。此所谓“竹书纪年”就是表明它是一部史书。 《竹书纪年》原简可能在永嘉之乱时亡佚,但初释本和考正本仍继续传抄流行。直到唐玄宗 开元以前此书仍旧存在。宋《崇文总目》、《郡斋读书志》、《直斋书录解题》已不加著录 ,可能在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,传抄本也逐渐散佚。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出现的《竹书纪年 》刻本,春秋战国部分均以周王纪年记事,一般称为“今本”。 由于汲冢《竹书纪年》在研究先秦史中的重要作用,因此后世学者对此书的研究极盛, 今本《竹书纪年》存两卷,许多学者认为是元明时代的人搜辑。清钱大昕等指其为明人伪书 ,姚振宗《隋书经籍志考证》更推断为明嘉靖间天一阁主人范钦伪作。《四部丛刊》所收录 的就是这个版本,应是现存最好的了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